羞辱式利用教育何以一而再 |
京华时报 |
教育神圣感的普遍弱化和商业化的普遍存在,是裹挟老师“变身”售楼员的社会背景,楼市调控导致的开发商资金链紧张,是裹挟老师“变身”售楼员的现实原因。
由开发商投资的东莞市光明中学,老师“被要求”向学生发放楼盘宣传单和购房优惠券;学校组织教师到售楼部学习“销售用语”。一些老师抱怨说,“这是我们当老师以来干过的最丢人的事”,家长也多有不满。校方和投资人则说,这是“优惠团购”活动,是向老师发放的“员工福利”。 变学校为临时售楼处,让老师变身为售楼员,算是楼市调控下出现的又一桩怪现象。再怪的现象,背后也有不怪的行为逻辑。值得深思的,是什么样的逻辑制造了这样的怪事。 在这件事中,校方没有阻止投资人的可笑行为,应该受到指责。但深一步想,对校方的指责再正确,恐怕也苍白无力。校方需要仰承开发商的资本才能生存和发展,当出资人需要校方配合成为其利润链条的一环时,校方很难拒绝。即使这种配合已触及教育底线,也没有抵制的勇气。面对资本意志,有几人能够说不? 更何况,这样的利益关联已十分普遍。教育商业化大行其道,许多学校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体,学校与投资人行动“默契”的事不胜枚举。资本进入教育领域,是发展各种形态教育的必由之路。但要看到,在这一进程中,寻利性对教育公益性的冲击前所未有。来自方方面面的寻利者,都在利用教育获利。从本质上看,那些利益诉求与东莞光明中学投资人的利益诉求并无不同,都是打着不丢人的旗号做丢人的事。只不过,东莞光明中学投资人的利益表述更加直白。 老师“变身”售楼员,还从侧面反映了楼市调控的效果。如果市况好,开发商用不着想出让老师做售楼员这种歪招。由此不难看出,教育神圣感的普遍弱化和商业化的普遍存在,是裹挟老师“变身”售楼员的社会背景,楼市调控导致的开发商资金链紧张,是裹挟老师“变身”售楼员的现实原因。 这提示我们:其一,对教育的羞辱式利用,出现一次就可能出现两次三次,就可能成为现象。如果不对教育业投资者的支配行为进行合规性管理,教育将深受其害。其二,楼市调控到今天,各种各样规避调控的手段都会出现,政策面应作好应对准备。而且,这种应对不能是模糊的。否则,老师“变身”售楼员式的怪现象,还会看到。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|